返回

全面提高质量 着力改革创新 努力实现学科建设的历史新跨越

——党委书记周万春在我校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查看:58   

各位老师、同志们、同学们:
    刚才,福清副书记代表学校全面总结了六年来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深刻地分析了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学科建设工作做出了全面、系统、科学地部署和安排。这个报告是充分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经过党委常委会认真研究,反复修改形成的。报告达到了党委提出的“把成绩说够,把问题说透,目标要明确,思路要创新,措施要可行”的要求,是一个很好的报告。同时,学校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领导和管理工作,调整了学科建设委员会成员,重新修订了学科建设与管理、学科带头人遴选与管理、学科建设资金管理等多项规章制度。姜长斌院长、张嘉宁院长分别代表二级单位和学科带头人作了发言,讲得很好。
    加强学科建设,必须将学科建设置于高等教育以及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大格局、大趋势之中,集中智慧、凝聚力量、举全校之力做好两篇大文章,一是提高质量,一是改革创新。
    下面,我代表学校党委再强调两点意见。
    第一,大力提升学科水平,以学科发展引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学科水平是学校教学、科研、医疗和人才队伍与资源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学科水平的提升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重要标志,是学校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保证。
    一是实施精品学科战略,不断提升学科水平。特色是学科的“立足之根”,又是学科的“竞争之本”,没有特色就谈不上优势,没有优势更难创精品。学科特色是学校特色的主要表现,要克服同质化倾向,抢占学科制高点,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都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要通过学科结构调整,分层次建设,进一步培育和突出学科特色,为彰显学校特色奠定学科基础。
    精品学科是具有先进学科理念,能引领学术前沿,具备大师级人物,能产生一流成果、培养一流人才、提供一流服务的高水平学术单元。精品学科精在理念先进,精在学术创新,精在人才辈出,精在服务卓越,精在文化和谐。要以着眼高端、最求卓越的进取精神,对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学科重点倾斜、重点建设、重点支持,争取国家重点学科新的增长点,走出一条反映我校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科精品创建之路。
    需要强调,学科无论大小强弱,都要纳入到学校学科规划中,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协调发展。我们现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准备冲击国家重点学科的,必须加快建设,做强做大做优做精,尽早跻身于国内一流学科行列。
    二是坚持以学科为统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以学科为统领,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学科建设规划,凝练学科方向,构筑学科基地,汇聚学科队伍,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我要强调,一是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优先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要与学科建设规划相衔接,岗位设置、人才招聘要向重点学科倾斜,重大人才项目要以重点学科为依托,人才引进工作要有学科主管部门和相关学科带头人深度参与。二是资源配置要服务于学科建设的需要。实验室规划与建设、大型仪器设备采购、学科建设经费预决算都要与学科规划紧密结合,要充分听取学科主管部门和学科带头人的意见,在兼顾多方需求的情况下向重点学科倾斜,优先满足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
    另一方面要以学科发展带动事业发展,以学科提升引领质量的全面提高。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水平。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质量是评价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学科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研究生教育是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授予博、硕士学位数、学生国际交流情况等都是学科评估的重要内容。教学名师、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优秀毕业生的情况等等也都被纳入到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要将本科教学纳入学科建设,强化学科建设以促进本科教学。
    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提高质量的灵魂。教育部、财政部刚刚启动的“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强调,“2011计划”不是一个分钱计划,更不是一个划分高校层次的计划,而是一个干事的计划。“2011计划”核心目标是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学校党委敏锐地认识到,“2011计划”的实施是我们省属高校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学校起步早,行动快。5月8日我们就组织召开了有省内外多所高校知名专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地方政府参加的“2011协同创新项目研讨会”。我们希望通过参加“2011计划”快速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进而加快提升学校人才、学科和科研水平。
    医疗水平的提升是学科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和主要标志,学科建设是推进医疗进步的根本途径和有力支撑。医院的内涵建设同样要以学科建设来统领。附属医院要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推动医学基础与临床的转化与整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整合、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整合、医学教育和社会医疗保健服务的整合,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大力提升医疗水平,实现学科建设与医疗工作的协调发展。
    第二,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为全面提高质量提供组织思想和体制机制制度保障。
    在教育部质量工作会议上,刘延东国务委员强调,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敢于突破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高等教育要提高质量,必须改革;医学教育要顺应医学发展的新趋势,满足医改的需要,也必须改革;我们作为省属高校,要发挥后发优势,尽早成为国内先进、特色鲜明、高水平的医科大学,也唯有靠改革。
    改革创新要整体推进,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无论哪个方面、哪个环节改革滞后,都会影响、制约学校的发展。4月初学校党委已就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做出了统筹安排,13个专项改革方案包括了教学、科研、人才、决策、管理、分配、奖励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任务要求,明确了负责领导和牵头部门,并且规定了完成时限,一批重要的制度和规定将在今年陆续出台,学校将兴起全方位地改革创新大潮。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围绕学科建设的改革创新也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学校提出要在学科布局、学科方向、人才队伍、科研思路、研究生培养、学科平台、学科文化、学科管理等方面实现“八个转变”,涵盖了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既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体制机制制度的创新,更是学校党委推进学科发展的战略性重大举措,务必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
    关于几项重点改革,我再讲几点要求。
    一是教学改革要全面规划,科学论证,大胆试点,稳步推进。本科教学要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优化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质量监控与评估,突出学科专业特色,改革教育管理、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全面提高参与“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的水平与质量。临床医学要按照教育部、卫生部综合改革意见要求,围绕“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五年制、七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医学专业认证,构建“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本科教学改革任务重、覆盖广、难度大、周期长,我们必须知难而上、迎难而进,要充分借鉴兄弟院校的改革经验,在科学规划论证的基础上,大胆试点,积极实践,迈出实质性的改革步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标志性的进展。
    二是科研改革要以“2011计划”为重点,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加快发展。“2011计划”重点是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就是要突破学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创新组织从个体、封闭方式向流动、开放的方向转变;促进创新要素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分割状态向科技工作的上游、中游、下游联合、贯通的方向转变。协同创新机制的建设涉及到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改革,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要大胆地探索和实践。我要强调,协同创新有两个维度,对内要加强整合,对外要加强协同。我们学科内部、学科之间、院系之间、基础与临床之间资源与优势的整合、融合还很不够,单打独斗、封闭、分散的现象还很普遍,学科带头人作用参差不齐,地位不突出。对外方面,在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校所协同以及国际合作方面,我们的广度深度力度都亟待提高。我们要通过创新机制、搭建平台、完善制度、整合资源、汇集力量,推动协同创新深入开展。
    三是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才是学科建设之本,是学校事业发展之本。要把引进高端人才摆在事业兴衰的战略高度,继续加大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力度,把我校打造成人才汇聚的高地。要深化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业绩考评和校内分配等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与学校事业发展相协调、相配套的人事管理制度体系,为全面提高质量、加快学校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大连医科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326次访问,全刊已有233233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