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传承创新感受生命律动 凝心聚力把握时代脉搏

——记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夏云龙


查看:20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作为一名心血管医生也常常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在众多的心血管亚专科当中,又有一个方向是医界公认的难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新当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的夏云龙就是耕耘在这个比较“难”的医学领域——心律失常!他常常和朋友这样介绍自己的专业:“心脏跳得太快、太慢或者太乱,都归我管。”就是这样一名掌控生命律动的医生,正一步步脚踏实地走向医学界的巅峰。

“我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

作为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位自主培养出来的“长江学者”,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的学科带头人,夏云龙总是谦虚地说“我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是大医附属一院心血管科几十年深厚的技术基础与文化底蕴支撑我一步步向前迈进的。”

夏云龙的研究生导师杨延宗是我国最早开展射频消融手术的心内科专家之一,尤其是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工作。而杨延宗的老师柯若仪教授、林治湖教授,更是国内知名的心血管内科专家,92岁的柯若仪教授和80岁的林治湖教授至今仍坚守在临床一线。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代代“德艺双馨”的大医心血管人甘为人梯、言传身教、不懈奋进,才使一院心内科从1953年创建后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大医附属一院心内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同时也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卫生部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培训基地、卫生部冠心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等。附属一院心内科是心血管病防治一体化为主,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学校支柱学科,临床诊疗与科研水平得到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

另外,学校及附属一院2015年引进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汇华,更是成为促进心血管科研发展的催化剂。李汇华引领的基础科研与大医心血管病医院原有的临床科研优势相结合,碰撞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极大地促进了心血管学科的发展。夏云龙说,“长江学者”荣誉的取得,不仅仅是对他个人成绩的认可,其实更是对大医附属一院心血管前辈和老师们多年的努力与付出的认可,是对大医附属一院心血管学科平台的认可。

“成功是靠奋斗来的!”

夏云龙作为大连市“十大杰出青年”曾告诫青年学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是靠奋斗来的!” 据他介绍,1998年大医一院开展第一台房颤手术时,术者要身穿10多公斤重的铅衣,每台手术站台需要5~6小时,长的要达到7-8小时。每台手术X线曝光时间120~150分钟是家常便饭,辐射量大,手术过程高度紧张,很多手术方法和操作技巧都是和前辈们在射线下逐步摸索出来的。因为艰辛,所以当年能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很少,在最初的10年间,全国成熟的、能独立开展房颤消融术者一直不超过50人。虽然艰辛,但是夏云龙却有着格外的理解,他认为这种一步步的探索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而且探索发展过程使很多相关技术和知识的理解更加完整。

正是得益于扎实的培养和艰辛的努力,大医一院的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得到全国专家的认可。夏云龙从2008年开始连续多年在全国的顶尖学术会议如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双年会、长城国际心血管病学会议、心房颤动国际论坛、中国心力衰竭论坛等面向全国同行进行手术演示。同时,夏云龙还牺牲业余时间,赴全国各地多家大型三甲医院带教指导手术,从白山黑水到云贵高原,在全国范围培养带动了众多心律失常人才和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各地心律失常诊疗水平的提高。

随着对心律失常机制的理解、诊疗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设备的不断进步,心律失常亚专科的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夏云龙高兴地说,如今很多类型的心律失常都有相应的治疗方案选择,尤其是射频消融等手术过程已经变得明显易化,很多手术甚至可以零射线完成,手术变得更短、更安全。虽然说起来轻松,但是夏云龙现在的临床工作却完全不轻松。由于医院发展空间的限制,很多手术都要加班完成,尤其作为副院长,他白天还要忙医院管理等行政事务,晚上加班加点已经成为常态。夏云龙甚至有过下午17点开始上台手术,一直连续手术到凌晨5点多,而第二天一早儿,他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工作岗位。问他累不累,他的回答却是:“做喜欢的事情就不觉得累!”他喜欢做一名医生,喜欢做一名心血管医生。因为父母都是医生,他的成长经历也习惯了加班和夜班,习惯了充满耐心与爱心地面对每一名病人。夏云龙还说到,如果你加入到心血管这个团队,你也会这样,因为这个学科的成员,从医生到护士,都已经习惯了加班,习惯了在导管室、在病房、在急诊工作到深夜……似乎这已经成为了心血管团队生活中的一部分。即便是如此重的工作负荷,夏云龙仍然不断地努力开拓,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东北三省首例Brugada综合征室速电风暴的心外膜导管消融治疗,东北三省首例Rhythmia指导下房速消融,辽南地区首例左心耳封堵术……

“国际化的视野使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出国留学不仅仅是取得学位这么简单,这是人生经历的一份完善,也是国际化的思维和视野的提升和训练”,夏云龙2003年初开始赴瑞典隆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很快在国际著名电生理学家Bertil Olsson教授和袁世文教授指导下获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他2004年秋天获邀美国心脏学会(AHA)大会发言,并在欧洲心脏病学年会(ESC)发言;同年作为全瑞典仅有的5位博士生获Pfizer奖学金,赴牛津、剑桥以及Royal Brompton医院心脏中心进行交流访问;2005年赴国际心脏电生理学术圣地——法国波尔多和德国汉堡电生理中心各进行为期3个月的短期交流学习;2007年在希腊雅典举行的国际动态心电图与无创电生理学会(ISHNE)双年会获得大会唯一的优秀青年学者奖……

归国之后夏云龙仍然和国际专家保持着紧密的合作。例如,邀请华裔美国心脏病学会(CnAHA)在大医一院建立中美心血管培训基地;与美国犹他大学张莉教授合作连续担任ISHNE学会全球网络虚拟论坛(心衰论坛、房颤论坛)的中方负责人。当时的全球网络虚拟论坛涵盖英、法、西、中等几国语言,每次论坛历时一个月,组委会要求所有的英中学术交流内容,包括网上参会代表的实时提问,24小时之内必须理解、沟通、翻译并反馈,而且这些工作都是在完成日常临床工作之外进行的,颇具挑战。

多年来,他把国际化的视野也努力带给每位学生,定期召开组会进行指导、交流,还让硕士和博士留学生进行国家文化的介绍。他培养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并获得特等奖;他培养的学生获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年会优秀论文奖、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的优秀青年学者奖;他培养的学生赴美国费城进行交流学习;他培养的留学生——Khalid Ben Walid拿到了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心律学会(EHRA)的全额奖学金资助,赴比利时安特卫普心脏中心进行一年的访问学习,成为中国毕业的博士生、也是阿富汗公民第一次获得此全额奖学金。

如今,夏云龙与国际高端的学术联系更加紧密,两年来先后当选美国心律学会委员(FHRS)、欧洲心脏学会委员(FESC)。同时,他还先后获邀Cardiology Journal杂志副主编,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等国际期刊编委。正是因为持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他始终保持着学术的高度与敏感度,并言传身教,行走在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

“团队与合作是当今社会取得成功的不二法宝”

谈及团队与合作,夏云龙感触颇深。他犹记得当年瑞典隆德大学的Bertil Olsson教授在退休学术会议上,邀请了与其合作过的众多学术大家出席会议。会上,Bertil Olsson教授对自己的学术生涯做了总结与致谢,他一生发表的文章有百余名合作者,这些合作者有的共同发表了几十篇文章,少则仅有几篇,他都一一列出。这一幕对于夏云龙触动很大。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很多专家穷极一生也仅能对某个领域某一方面纯熟应用。尤其对于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个体化诊治的研究,需要的是各方面知识的汇集和升华,仅依靠个人的单打独斗很难产出高水平成果。因此,夏云龙一直重视团队建设以及交流合作。在依托自身的心律失常研究团队之外,与李汇华、杜杰团队合作进行了高血压和心衰的机制研究,以及其与心律失常发生相关性研究;与王擎和凃欣团队进行心血管疾病的基因遗传学研究;与张莉合作进行心室复极与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研究;与吴寿岭、周永合作进行心血管发生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与程杰、席雨涛合作进行房颤消融方法学研究;在张运院士支持下与众多专家合作倡议肿瘤心脏病学……夏云龙在国内引领的肿瘤心脏病学,更是把团队与合作发展到极致,其合作包括肿瘤科、放疗科、血液科、影像科、检验科、临床药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发展致力于新兴交叉学科的打造。

在管理方面,对于心血管病医院平台的打造,夏云龙同样充分依托团队的发展,充分发挥心血管病医院梯队人才的优势,使得心血管病医院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在创新性地整合心血管病以来,心血管病医院的医教研各项指标均大幅甚至成倍增长。同时他注重打造学科核心层次的内涵发展,尤其鼓励和促进临床新技术的突破与发展,除上述心律失常亚专科率先开展的一系列新技术以外,还开展了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的导管消融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光学断层相干显像联合血栓抽吸治疗……一系列的新技术发展培养出一批人,发展出一个强大的学科梯队。目前心血管病医院每个亚专科团队的带头人以及骨干,在全国都有相当的学术声誉和学会地位。用夏云龙的话讲,“每个人都可以独当一面!”而且,心血管病医院近年来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基础上,又获评首批国家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7年获评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得到1.5亿资金支持,各亚专科近年先后获评中国胸痛中心、心房颤动中心、心力衰竭中心、心源性脑卒中防治中心等。

“创新是保证不断提升的源动力”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脉搏,夏云龙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着创新性的探索,这份探索体现在学科建设等各个层面。在学校与附属一院的鼎力支持下,全国第一家综合性三甲医院的院中院模式——心血管病医院在附属一院诞生,其整合改造获评国家卫计委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十佳案例。在临床科研中,夏云龙很早便提出并探讨心房传导时间在房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冠状静脉窦干预在房颤消融成功率的影响;推演测算束支传导阻滞情况下QT间期矫正公式;率先报道中国住院患者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发生率,并发现触目惊心的恶性预后。在基础科研中,探讨CXCR2在高血压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并可能成为未来治疗的新靶点;在中国率先发现和验证众多的心血管疾病致病基因等等。一系列创新性发现先后发表于Nat Genet, Circulation, Eur Heart J, Stroke, J Am Heart Assoc等心血管专业顶级期刊,并且多篇文章得到杂志编辑的述评。他先后作为主编、副主编出版《心房颤动》《绿色电生理》等专著,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4项,作为骨干参与973课题以及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主持省市级课题十余项,先后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夏云龙在肿瘤心脏病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开展的工作,更是体现了创新的价值。他组织召开全国第一次肿瘤心脏病学研讨会,首次定义肿瘤心脏病学概念及其内涵,发出肿瘤心脏病学大连倡议书,建立中国首家综合医院肿瘤心脏病学门诊,创建中国肿瘤心脏病学会议……为众多肿瘤治疗所致心血管毒性患者,以及肿瘤合并心血管疾病等患者打开了一扇窗!也正是因为一系列的扎实的创新性工作,国际唯一的肿瘤心脏病学期刊Cardio-Oncology杂志近日也伸来了橄榄枝,邀请夏云龙做该杂志的副主编,负责亚太地区的肿瘤心脏病学工作,并拟在大医一院设立办事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夏云龙一路走来也获得了业界同行的广泛认可。2012年在全国众多青年才俊中,他高票当选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后来又成为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肿瘤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中国转化医学工作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辽宁省青年名医……直至今天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采访夏云龙的感受就是:忙!因为他有着多重的身份,他是医生,是老师,是一名科研人员,还是医院的管理者。他在努力做好每一个角色,虽然很忙,很累,但是你却能感觉到他付出后的那份开心和多重角色带来的成就感——治愈一名患者的成就感,学生学有所成的成就感,发表研究论文的成就感,医院团队发展的成就感!未来,他希望能继续努力,不断延伸这份成就感,并把它更多地回馈整个医院、整所大学,服务社会、造福百姓,永远将医学之本铭记于心!(文/胡莉莉)

 

大连医科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9741次访问,全刊已有233227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