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全力以赴“挑战杯” 勇于实践“创新梦”

——我校参加第十四届全国“挑战杯”竞赛纪实


查看:44   

  2015年11月20日,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上传来喜讯,我校2件生命科学类参赛作品分获一等奖、三等奖,成绩居全国医学院校前列,全校师生无不为之高兴与自豪。党委书记周万春来电表示祝贺,校长闻德亮、副校长邹存慧等领导亲自到机场迎接参赛师生,这是我校参加该项竞赛的历史最好成绩,同时刷新了东北三省医学院校在该项竞赛中的获奖纪录,也将推动我校在中国大学排行榜位次的前移。
  精心组织  提前筹划
  本次竞赛成绩的取得倾注了学生科研小组两年中700多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与智慧凝结,包涵了指导教师的无私奉献与悉心培养,管理部门周密的安排与全力支持。2013年3月,为迎战辽宁省第十二届、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学校团委专门召开了比赛动员会,启动了我校第七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立项工作,全校共立项293项,涵盖自然科学类256项,社会科学32项,科技发明5项。2014年7月学校举办第七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经过校内专家评审,最终评出169件获奖作品参加辽宁省“挑战杯”竞赛。在参加省赛前,邀请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生物技术系主任辛毅教授为所有参赛学生做了赛前培训,保证了参赛作品的质量。
  团委还积极与我校肿瘤干细胞研究院沟通,探索发挥人才高地和学术高峰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着重加强高水平研究团队对我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自2012年起,肿瘤干细胞研究院就已面向全校本科生招收科研小助手,药学院王雪婷、检验医学院毕倩倩同学即在其中。肿瘤干细胞研究院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其合理分配到各课题组,并指派专门的教师与研究生从科研理论、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予以指导和培养,要求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同学习、一起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平台,挖掘本科生的科研潜力,推动学校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三年来,肿瘤干细胞研究院一直在为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而努力,通过合理规划和严格训练,肿瘤干细胞研究院招收的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由副校长刘强教授指导,药学院王雪婷、检验医学院毕倩倩同学参与完成的论文《氟苯达唑,一种驱虫药治疗乳腺癌干细胞的发现》揭示了驱虫药氟苯达唑能通过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靶向作用于肿瘤干细胞,促进肿瘤干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且与常规化疗药联用协同杀伤效果显著,该研究成果2015年1月在国际期刊《Oncotarget(肿瘤靶向)》上发表(IF 6.359)。
  2015年6月6日,辽宁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东北大学举行。本次竞赛共有58所高校选送了5034件作品参加省级竞赛。经过三天的激烈角逐,我校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94项。由药学院王雪婷等同学参与完成的《氟苯达唑,一种驱虫药治疗乳腺癌干细胞的发现》(指导教师刘强教授),第二临床学院朱继高等同学参与完成的《BDNF过表达神经干细胞移植创伤性脑损伤后对突触整合的影响及机制》(指导教师马海英副教授)两件特等奖作品代表辽宁省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

刘强教授指导科研小助手

  辽宁省“挑战杯”比赛中,我校成绩居全省高校前列,医学院校首位,这也是我校历年来参加该项竞赛获奖数量最多的一次。省“挑战杯”比赛结束后,师生们没有懈怠,更加积极地备战全国挑战杯决赛。
  齐心协力  备战决赛
  10月27日,学校举办了第十四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作品指导评审会,邀请校内外评审专家为我校两项入围全国决赛作品进行指导。全国“挑战杯”竞赛评审专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杨凌,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三等奖作品指导教师刘克辛教授,基础医学院副院长辛毅教授,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雷海新教授,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三等奖作品指导教师朱亮教授以及本次全国竞赛我校指导教师基础医学院孔力教授担任评委,200余名师生观摩了本次评审会。
  评审采用现场答辩,专家提问的形式,评委们对两项作品进行评审并就如何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能够取得优异成绩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作品指导评审会帮助选手备战全国“挑战杯”比赛,树立信心,完善作品,增强优势,也让更多的同学更加了解科研、热爱科研。此时,距离第十四届全国“挑战杯”竞赛开赛仅剩20天,我校各项工作已经准备就绪,参赛学生精神饱满,即将决战广州终审决赛。
  决战广州  载誉而归
  11月16日,第十四届全国挑战杯竞赛在广州如期举行,比赛中,我校学子表现优异,副校长、指导教师刘强教授全程参与指导,师生齐心协力,不畏强劲对手。
  为期一天半的比赛中,多位专家对我校参赛作品的研究背景、实验设计、现实意义、创新性等方面进行了现场问辩,我校学生王雪婷、吴禹分别对参赛作品进行现场答辩。历经初评、复审,最终,由药学院王雪婷、检验医学院毕倩倩等同学参与完成的《氟苯达唑,一种驱虫药治疗乳腺癌干细胞的发现》(肿瘤干细胞研究院刘强教授指导)获得自然科学类全国一等奖,刷新了我校参加历届“挑战杯”竞赛的获奖纪录。
  由第二临床学院朱继高、口腔医学院吴禹等同学参与完成的《BDNF过表达神经干细胞移植创伤性脑损伤后对突触整合的影响及机制》(基础医学院马海英副教授指导)获得自然科学类全国三等奖。

药学院王雪婷同学介绍参赛作品

  11月21日下午,校长闻德亮、副校长邹存慧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领导一同到大连机场迎接载誉归来的参赛师生。学校领导为参赛选手、指导教师一一献上花束,对参赛师生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热烈祝贺。
  闻德亮校长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参赛选手和指导教师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祝贺。他指出,“挑战杯”竞赛是全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全国高校都非常重视。学校两个团队参赛并获得了我校历史上的第一个一等奖,这是参赛师生以及管理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他强调,这次比赛充分践行了学校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参赛师生身上展示出了大医人敢于参赛、敢于创新、敢于拼搏的精神。两个团队敢于和全国“985”、“211”院校以及很多重点院校交手,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实力和大医精神。本次参赛也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
  闻校长表示,学校还有很多资源可以挖掘和利用,从明年开始将由学校团委和科技处、教务处等部门共同牵头来做这项工作,再分解到各个学院。团委要认真总结全国大赛的经验,为下一次取得更好成绩、更好地展示学校教育教学成果打好基础。要从校级、省级、国家级等几个层次把这项活动搞得更有声色、更具规模。

闻德亮校长到机场迎接参赛师生凯旋并与其亲切交流

  回眸过去  硕果累累
  我校在本届“挑战杯”竞赛取得全国一等奖,既是学校人才培养成果的体现,也增强了我校在全国医学院校中的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师生们挑战自我、挑战梦想的参赛经历也将会是人生中一段宝贵的记忆。经过挑战杯竞赛的历练,这批优秀的年轻科研人才今后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
  2006年至今,我校先后有6500余名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2100余人次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获奖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在辽宁省“挑战杯”竞赛中获奖390项,成绩位于辽宁省高校前列,医学院校首位。

大连医科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527次访问,全刊已有2330911次访问